今日伏贴身,一年福贴身!
初伏时间:7月12日到7月21日
今天就进入三伏天,最热的时候来啦!这也意味着“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到了。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夏天一过,秋冬时节病情还是会出现反复或者加重的情况。
患有“冬病”:血压不稳、关节痛、怕冷怕风、小儿咳嗽、鼻炎的人多属于阳虚体质,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体内寒凝之气易解的时期,此时通过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治疗方式,可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伏贴就是中医外治法在冬病夏治中一个很好的体现,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三伏天贴一贴,夏季治病养生轻松搞定!
抓住冬病夏治关键9天,用三伏贴贴走“冬病”
三伏贴是我国传统的冬病夏治的方法,由秦汉时期的三伏灸发展而来,被称为世界上最早预防医学手段。过去清朝时候三伏贴用药较猛,要把皮肤贴到起泡才行,所以只需每伏头一天敷贴。
北医院专家呼吸科史主任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介绍,考虑到现代人皮肤和其他的一些问题,现在的三伏贴用药温和了很多,所以也把敷贴时间延长到了三天,也就是每伏的头三天贴敷。而且经过这么多年临床验症发现,每伏贴三天,也就是一共9天,会有一个增强疗效的作用,防病治病的效果更加突出。
初伏时间:7月12日到7月21日
敷贴时间:7月12日,7月13日,7月14日
中伏时间:7月22日到7月31日
敷贴时间:7月22日,7月23日,7月24日
末伏时间:8月11日到8月20日
敷贴时间:8月11日,8月12日,8月13日
抓住这9天关键时间,每天贴一次三伏贴,每次6小时左右撕下即可,对很多老年病都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防止冬天再犯!
如果病情比较重的人,也可以在伏前加贴加强疗效。
伏前加强贴:7月2日到7月11日
敷帖时间:7月2日,7月3日,7月4日
中伏加强贴:8月1日到8月10日
敷帖时间:8月1日,8月2日,8月3日
在9天的基础上,再额外加贴6天,可以更加强化疗效,对很多有严重“冬病”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这些老年病都很适合贴三伏贴
●史主任做客北京卫视《养生堂》介绍,三伏贴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通过三伏贴治疗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不仅可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又有助于祛除入侵体内的风寒湿邪,调整机体阴阳,达到调理宿疾和调理体质的目的。
具体来说,适合冬病夏治贴三伏贴的病症有以下几种:
1,呼吸系统疾病●史主任介绍呼吸科适合贴三伏贴的疾病。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咽炎、阻塞性肺气肿、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体虚易感冒等。
史主任介绍,呼吸科的病主要是咳、喘、痰、热4个方面,除了热以外,咳、喘、痰都是非常适合用三伏贴冬病夏治的。因为三伏贴的膏药基本上都是热药,所以体内有湿热的医院让大夫把体质调一调,把湿热(嘴苦、嘴干、嘴黏、喝水不解渴、大便黏腻、手心发热)去一去再敷贴。
此外,小儿生理特点为“肺常不足”,加之冷暖不知自调,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常常反复感冒。而如果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感冒落下的鼻炎是非常好的。
敷贴穴位1,定喘穴: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2,肺腧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3,膏肓穴: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3个穴位组合起来帖三天,比如说头一天贴定喘穴和肺腧穴,第二天贴定喘穴和膏肓穴,第三天贴肺腧穴和膏肓穴。
先用棉签将姜汁(可以自己在家榨新鲜的)涂在穴位上,有利于局部毛细血管的扩张,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擦到皮肤觉得开热偏红一点,再贴三伏贴,贴6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取下来了。
2,风湿性疾病●医院专家风湿科朱主任做客《养生堂》介绍风湿科适合三伏贴的疾病。
老寒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颈、肩、腰腿痛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风湿科朱主任介绍,风湿病通过三伏贴治疗,主要适应证是那些寒性的、怕冷怕风的、脾肾阳虚的病人出现关节疼、肌肉疼。另外就是慢性疾病造成的关节疼痛,比如长期的劳损造成膝关节出现不适,也就是骨性关节炎的病人,都适合贴敷三伏贴。
●朱主任介绍,特别怕冷怕风的人也是非常适合贴三伏贴的。
还有一些人还没有达到骨性关节炎的程度,照X光片看不到他有骨刺或者退行性改变,但是关节已经有不适症状,这类病人也是适合三伏贴的。
敷贴穴位●脾腧穴在第十一胸椎的棘突下,旁开1.5寸。
朱主任介绍,风湿科贴敷分两大块,一部分是用来调节人的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也就是肾和脾,风湿病人往往都是虚性体质,很多人都有脾虚和肾虚,之所以得风湿病就是因为脾肾阳虚,外邪乘虚而入,所以贴脾腧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和肾腧穴(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养先天脾胃。
●肾腧穴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另一部分就是用来缓解疼痛,贴阿是穴上,也叫不定穴,这类穴位随病而定,也就是说哪里痛就贴哪里。
3,消化科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老胃病,慢性胃炎等。
胃病是中老年人秋冬高发的疾病,很大一部分人都有常年的老胃病,反反复复发作,常年食欲不振,导致免疫力越来越低下。通过三伏贴的方法治疗胃病,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效果,也可以保护肠胃健康。
敷贴穴位1,中脘: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2,胃俞穴: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3,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4,妇产科疾病一年四季手脚冰凉,夏天都能感觉骨头里凉,这是很多月子病女性都有的毛病。大部分女性都是寒性体质,生完孩子后还很容易出现血气不足、血虚,导致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以及盆腔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阳气最旺之时,将经特殊调配的药物贴敷于特定的穴位,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调理脏腑功能的效果,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痛经、宫寒、月经不调、产后痛、慢性盆腔炎等寒症。
敷贴穴位1,中极穴: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2,归来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每年一进入三伏天,都可以医院、养生馆门口清早就排起长队贴三伏贴,价格还不便宜。很多患者者都向我们反映,每年贴三伏贴都要排队,还要提前很久预约,还要花上小几百,又麻烦还不实惠,问我们能不能让药剂师配一些三伏贴,给读者提供方便,让他们自己在家就能贴敷,既方便又省钱。
考虑到众多读者的要求,我们的三伏贴通过清代张潞的《张氏医通》的古方调配出大众都能敷贴的三伏贴,选用多味辛温走窜、通阳的中药,按照一定配比研磨成粉,再调入姜汁成膏状,用医用胶带、纱布制成三伏贴。纯手工制作,用三伏贴贴走“冬病”,一整个冬天都健健康康。想要三伏贴药方的朋友可以加朱曦琴中医师北京什么医院是专业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有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oubridge.net/gjydyy/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