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星期三
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于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全会的有中央委员人,候补中央委员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列席会议。习近平同志主持会议并在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作了重要讲话。
今天
这个病,古老又年轻
提起类风湿关节炎,因为有“风湿”两个字,我们不难联想,看这个病,要去风湿(免疫)科。而在我国,风湿病学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医院才相继成立了风湿病学专科,开始进行风湿病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于是就有人问:类风湿关节炎是直到20世纪才出现的新病种吗?
非也,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病,可谓既古老,又年轻!
穿越千年,古已有之
早在公元前年,希波克拉底就已对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在内的60多种风湿病的相关临床征象进行过描述。在《希波克拉底全集》中,正式出现了“rheum(a风湿)”一词。这个源于古希腊语的词“rheuma”,意为流动,当时的人们认为,人体中有4种基本体液,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其中任何一种体液失调,流到关节缝隙中,都会引发疼痛,导致疾病。在随后的近年里,这种“体液论”都在类风湿关节炎等常见风湿病的病因学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西方如此,那么古老的东方呢?无独有偶,同样是在近年前,《黄帝内经》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在传统中医看来,人如果体质虚弱,加之生活的地方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频繁,或经常淌水、淋雨、冒雪等接触到较为严重的风寒湿气,那么,这些虚邪贼风就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经络,从而引发关节疼痛、活动不利等“痹症”,即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风湿性疾病,它包括了类风湿关节炎。
旧貌换新颜,载入史册
什么时候才正式有了“类风湿关节炎”一说呢?
漫漫长河中,历史继续向前。17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基础理论的积累,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19世纪初,法国医生Landre-Beauvais报道了9例女性患者,第一次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年,英国医生加德罗首次使用了“类风湿关节炎”这一病名。
此后,“类风湿关节炎”这一名称相继被英国卫生部和美国风湿病学会分别于年和年正式采用。进而我们得以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基本的病理改变是慢性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医学飞速发展,有望攻克
近30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风湿病的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展和深入。尤其是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已进入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我国的风湿病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无数医学工作者前仆后继的不懈努力下,它的发展非常迅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至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队伍。目前,我国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患者的预后较过去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曾经,我们说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死的癌症”;而今,我们相信,只要科学就医,树立对该病的正确认知,每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都能绽放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
你属于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人群吗
作为风湿性疾病大家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他器官或组织如心、肺、神经系统等亦可受累。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曾饱受类风湿关节炎的折磨,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此而丧失劳动力和致残,严重者甚至会丢掉生命。
那么,哪些人最容易受到类风湿关节炎的“攻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病的发病情况。
从地理范围来看,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世界平均水平的RA患病率为0.5%~1%。我国的RA患病率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0.32%~0.36%。按此粗略计算,目前,我国大约有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从人种分布来看,RA的患病率呈现种族差异。其中,白种人的患病率较高,而黑种人,以及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等黄种人群的患病率明显要低。这提示该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
从性别比例来看,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女性,一般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
从年龄阶段来看,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为发病的高峰。
好端端的,为何会中招
每一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发病之初,都难免感叹:为什么生病的会是我?!
这个问题不仅困惑着每一位患者,也同样困扰着整个医学界。尽管这些年来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大多数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彻底研究清楚。至今为止,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我们尚无定论,只能说它可能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免疫紊乱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淋巴细胞对身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能够“识别自我,排斥异己”,不会对自身组织、细胞发起攻击。但是,一旦免疫紊乱,本来应该对付敌人的免疫系统就会倒戈攻击自己,从而造成疾病。
此时,淋巴细胞会活化:一方面,活化后的T细胞会分泌大量致炎症性细胞因子,损伤自己的组织;另一方面,被激活的B细胞会产生大量针对自身组织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对自身组织进行损伤破坏。
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正是这种异常的免疫应答,造成TNF-α、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增多,使得滑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继而引发关节及全身的一系列症状。同时,由于滑膜细胞不能正常凋亡,使得滑膜不断增生,炎症持续存在。
遗传因素
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家族中若有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那么,一级亲属发病的概率为11%。
再比如,单卵双生子,也就是由一个卵细胞受精后分裂而成的双胞胎,他们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两人同时患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是12%~30%。而双卵双生子,例如我们常见的龙凤胎,即由两个卵细胞受精后分裂而成的双胞胎,遗传基因不完全相同,两人同时患上类风湿关节炎的概率就只有4%,显然低于前者。
另外,基因研究还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HLA-DR4异常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这也说明,这个病与HLA等易感基因相关。当然,并不是说基因里携带了易感基因,就一定会发病,这两者之间没有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
感染因素
虽然仍未证实有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直接感染病原体,但目前认为,一些感染如细菌、支原体和病毒等,可能通过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分泌致炎因子,产生自身抗体,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和病情进展;感染病原体的某些成分也可通过分子模拟导致自身免疫反应。
环境因素
潮湿、寒冷的工作或居住环境,可能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或病情加重。因为这些环境可能对全身免疫系统有刺激作用,或加剧其他病原因子的作用,在某些遗传易感性个体中促使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潮湿的空气也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当然,这些不良环境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诱因而不是病因。
同时,也有研究发现,营养、药物、整容、外伤和外科手术、妊娠与分娩等因素,有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契机,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
戴冽
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科教学督导
广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常委
专家如是说
提及慢性病,人们最先映入脑海的也许是“三高”、痛风等。但还有一种慢性病,它被喻为“活着的癌症”,轻则致肿致痛,重则致残致死。目前,我国已有大约万该疾病患者。
这个病就是类风湿关节炎!
作为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除了对关节造成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的畸形和强直外,它还会对全身的诸多器官如肺、心脏、血管、眼睛等造成损害,严重时甚至致死。
听起来有点可怕,对吗?事实上,大多数疾病只要早防早治,都是容易对付的。就类风湿关节炎而言,由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人们除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难有针对性地去预防它。不过,治疗上,只要尽早采取积极、正规的治疗措施,绝大多数患者都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也就是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因类风湿关节炎而致畸致残的患者呢?
一方面,该病起病隐匿、变化多端,导致患者就医时走了不少弯路。有的患者先是感到全身疲乏、食欲不振、莫名消瘦等,以为只是过度劳累,或感冒等小病,就不以为意;有的患者全身酸痛,伴有局部小关节肿痛、僵硬,但尚能承受,便拖延着;还有的患者出现颈椎、颞颌关节等处的非典型性症状,辗转于骨科、神经科等,却得不到明确的诊断。待到病情不断进展,关节破坏已较为严重时,患者才终于投奔到风湿免疫科就诊,但往往已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是患者的慢性疾病管理意识还有待加强。作为一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吃药、坚持随访。然而,一部分患者主观上缺乏耐性,症状稍一好转就擅自减药、停药;或为求彻底治愈而听信所谓的“偏方”、“特效药”,放弃正规治疗。也有一部分患者客观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包括繁忙中抽不出身来看病,或山长水远无法定期回院复查,或科室人满为患挂不到号,或家境贫困无法保障后续治疗。
如此种种,令人唏嘘!身为一名风湿免疫科医生,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既要为患者看病治病,也要教患者防病识病!毕竟每个医生一生中能直接接诊的患者是有限的,但若能向老百姓普及疾病防治知识,那将会有更多人受益。为此,我根据20多年临床工作的经验,整理与搜集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普遍的疑问以及求医过程中常见的误区,系统整理、汇聚成册,希望能一扫患者心中的疑云,提高该病的早期就诊率和治疗达标率。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躬身医学20余年,我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研究只能说还处在孜孜不倦的前进与探索阶段。倘若手头的这本拙作能助您在漫长的求医路中多一份信心,不再孤单,那么,我也将感到同样的温暖!
延伸阅读
家庭医生医学科普系列丛书
《类风湿看名医》
编者著:戴冽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年9月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系统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介绍了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检查治疗手段以及高效就医途径,给类风湿患者提供贴心科学诊疗保健指南。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转载须注明出处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世界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oubridge.net/zgjydff/1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