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中医又称“痹证”“痹病”,其中顽痹被视为“不死的癌症”,千百年来,由于没有一个系统的诊疗体系,导致疗效不确切。
娄多峰、娄玉钤父子及其团队用了两个30年研究此病,终于锁定“虚邪瘀”祸根,遂建立起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成为世界风湿病治疗史上的划时代创举,给风湿病规范诊疗指明了方向。
这一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不死的癌症”是如何被娄氏父子降服的?大河健康报记者经过为期两个月的调查,试图揭开其中的秘密。
01
没有统一辨证方法下的乱相
风湿病是一种运动系统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像各种关节炎及颈肩腰腿痛等都属之。按中医分最少有六七十种,按西医分则有一百多种。由于难治,易复发,患病时间长,风湿病被视作疑难杂症;由于一时要不了命,不被看作大病;由于学科上不登大雅之堂,一直被视为内科杂症。多年来,风湿病学科就这么在不尴不尬中默默前行,患者众,医者众,然而无开创性大医,也无丰碑式巨著,导致患者疗效不稳定,医者施治瞻顾。
千百年来,像各种关节炎及颈肩腰腿痛很多老百姓都有,但由于经济水平低,再加上这类病又不影响生命,所以很多人选择忍着不治。但自30多年前开始,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想再忍着疼痛过下半辈子,医院就诊,这医院求治,风湿科随之仓促成立。
不同于西医,千人一方,中医是采取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不同病种有较确定的辨证诊治方式,如六经辨证用于伤寒,卫气营血辨证用于温病,这样的话,治病下药就有基本的原则,不至于药方区别太大,而且能保证疗效。但在风湿科出现之后,人们奇怪地发现,风湿科医生的辨证方法五花八门,有些用脏腑辨证方法治疗风湿病,有些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疗风湿病,等等。这些辨证方法本是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在治疗风湿病方面也有一定效果,但疗效往往不太稳定,甚至不理想。辨证方法不同,疗效就无法对比,医生之间、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很难交流、提高。因为没有统一的辨证方法,没有统一的论证体系,所以风湿科在医学界造成了有学科、无体系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风湿病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学科的发展。
这一问题,医院主任医师娄玉钤一直在深思的问题。早在30年前,他就注意到,有医院就诊的病人十个里面就有一个是风湿病患者。他推测,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很快也会达到这一步,事实上,现在已超过这个比例。风湿病人这么多,作为医生,绝对不能无视这个庞大群体的痛苦!要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痛苦,就要建立起统一的辨证论治方法,让疗效稳定起来。
02
靠“三原则四方法”逼近真理
如何建立?西医出身的娄玉钤深知西医的学科建立及研究方法:在众多风湿病种中选择一个常见病种,向下研究,一直研究到分子水平。但从小就被中医浸染的他又更倾向于中医的研究方法——与之相反,向上研究,找众多风湿病的共同规律,找到一个统一的辨证方法,这样就一下子提高了对更多病人的疗效。研究方向确定了,为避免走弯路,他又走访了不少哲学、社会学、方法学等等非医学专业的专家进行交流论证,最终确定了研究原则“三原则四方法”。“三原则”包括以疗效为本、不搞短平快、方法要慎密。“四方法”包括临床研究、文献与理论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研究。
01先说“三原则”。
以疗效为本:即找疗效最好的专家作研究的标本。谁的疗效最好,名老中医的疗效最好。所以娄玉钤就遍访全国名老中医。其中学习研究最多的便是娄多峰。娄多峰是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久负盛名的治痹大家。年,他编著的中国治痹史上第一部学术专著《痹证治验》是他30年治痹的经验总结,其中提出了中医治疗风湿病的“虚邪瘀”理论。他是娄玉钤的父亲。娄玉钤对父亲的理论发展和诊疗效果有更深刻的体悟。除此之外,他带领团队深研当代名老中医的方略,借鉴历史上诸多经验方,搜集出疗效最好的部分作为研究素材。
不搞短平快:绝不能像应付评职称那样,一两年写个文章,弄个成果,鉴定鉴定就算大功告成,而应不浮躁,不着急,实实在在走好每一步,真正把疗效搞上去,把学科体系建设搞上去。正是本着这一原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们一做就是30年。
方法要慎密: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坚持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相结合。
02再说“四方法”。
临床研究:
1.单个病例的研究。来一个病人,就建一个病历,详细询问得病原因,现状如何,治疗经过等经过一系列望闻问切,然后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十分详细。
2.小样本的研究。就众多病例做临床总结,对药方、药物和治疗措施进行研究总结,发表文章。
3.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行双盲对照的研究。
文献与理论研究:
把上至《黄帝内经》,下至当今的所有历史文献中有关风湿病的理、法、方、药都进行摘抄、梳理、学习。其间,对文献和理论研究的次数无法统计。
通过文献与理论研究,留下了三本著作:
1.年,万字的《中国痹病大全》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获河南省教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2.年,多万字的《中国风湿病学》(上、中、下三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是目前国内最系统、最全面、最权威的风湿病专著,在全国奠定了风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础,获部级三等奖。
3.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专家们对《中国风湿病学》(上、中、下三册)进行研究后,认为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都很高,成果珍贵,遂浓缩到一本装,书名为《中医风湿病学》,定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
流行病学研究:推出权威缜密的《痹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报告》。
实验研究:对在上面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好的方法、药物,同时进入实验室研究,并研究到分子水平。
四类研究方法长期反复进行,研究经过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03
“虚邪瘀”理论横空出世
在各种研究中,他们发现,风湿病的病因太复杂,每个病人都不同,但可归为三大类: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瘀气滞。
正气亏虚: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邪气侵袭:季节气候异常、居住环境欠佳、起居调摄不慎等。痰瘀气滞:饮食所伤、七情致瘀、跌仆外伤等。这些可简称为风湿病三因——“虚邪瘀”。所有病人概莫能外。
娄玉钤解释道:对于风湿病的病机,阴阳、气血、脏腑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燥邪等,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瘀血、瘀痰、气滞等,是发病的病理关键。简称三病机“虚邪瘀”。“虚邪瘀”这三个方面在每一个病人身上一定是共存的,一个都不少,但三者的内容和程度不同,组成无数个排列组合,表现为一人一证。“虚邪瘀”三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形成双向恶性循环。
他们认识到病因病机后,按照这个思路,慢慢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献研究,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示意图,即“虚邪瘀辨证”示意图(如下图)。
在“虚邪瘀”辨证理论指导下,如何组方用药呢?娄玉钤指出,组方用药时要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兼顾。正虚为主者,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活血;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活血;瘀血为主者,以活血化瘀为主兼扶正祛邪。这样才能把虚邪瘀三者一网打尽。选药原则应遵循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也包括扶正不碍活血,活血不碍扶正;活血不碍祛邪,祛邪不碍活血)的原则,这样才能逐渐打破虚邪瘀三者之间的双向恶性循环。
至此,“虚邪瘀病因病机”这个理论,“虚邪瘀辨证”这个辨证方法,“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兼顾”的这个组方原则,“扶正不碍祛邪、祛邪不伤正气”的这个选药原则,就组成了一脉相承、丝丝入扣的理法方药关系,一个完整的体系。
年,“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课题,荣获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是目前中医风湿病学科获得的最高奖之一。
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评价道:“风湿病‘虚邪瘀’学科体系的研究成果具有突出的中医特色,取得了突破性、综合性进展,临床实用性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中医风湿病学科的发展,是多年以来中医治痹(风湿病)史上的一个创举,属国际领先水平。”
作者:杨振东陈辉张絮雨
编辑:贺亚静
统筹:陈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oubridge.net/gjydyy/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