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踝关节炎 >> 治关节炎的方法 >> 正文 >> 正文

天程中医心得话4对远端取穴有

来源:踝关节炎 时间:2021-10-3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我曾经在某呼上提出过一个关于针灸的被几万人浏览的问题“针灸时,取远端穴位效果很好,而当拔针后症状又恢复原样,这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当时的问题描述是这样的:

“比如脚扭伤针手部小节穴,养老穴。

肩周炎,取鱼际、后溪、三间。

肩周炎取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

膝关节炎,内关、尺泽、曲池。

落枕,落枕穴、后溪、正筋、重子重仙。

后背扭伤,驷马穴。等等。。。。

这样的远端取穴有时治疗远端疾病效果很好,但有时存在起针后又恢复原样的情况,原因都有哪些呢?”

众人的力量是伟大的,很多网友给出了自己的分析,里面有很多有参考价值的答案,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大家也可以考虑下这个临床中都会遇到的针灸问题。

第一位网友:五蕴皆空

终于在知乎看到一个起码是研究临床的人进行的有意义的提问。

如果搞针灸的人,都会在临床中遇到这个问题,特别是不读经典,只是看一些倪海厦,董氏奇穴,黄帝内针,一针疗法等(不是说这些不好),治好几例患者便信心大增,认为远端交经缪刺,巨刺无往不利,直至临床多后方才意识,并不是次次有效,有效也不知道为何,无效也不知为何?机制是什么?缺少思考和总结我认为针灸一途终沦为粗守形者,下工!这也是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经典读的太少,不懂阴阳,固守一法,其实上文说的是我自己,诸位勿有代入感。

就自己的思考简单分享一些拙见,希望抛砖引玉,有真正的高手出来指点一二,促进学习交流。

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就是留针时间,举例说明,曾有一患者踝关节扭伤,针刺小节,养老,手三里后,疼痛大为缓解,直待留针三十分钟后,症状缓解却没有刚扎针时候的效果。联想到有一派扎针的特色,速刺不留针,特别针对一些所谓炎症情况,效果理想。急症的处理,留针时间缩短为宜,例针灸甲乙经中穴位针刺都是入几分,留几呼,到后来为什么留针改为三十分钟,可以看一下黄龙祥老师的书,包括现代研究发现针刺留针二十分钟与留针三十分钟差异并不大,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研究一下。05年德国人搞了一个RCT,实验结果认为针刺对于偏头痛没有用,在针灸届引起轩然大波,梁繁荣团队做了一些东西努力,针刺存在一个量效积累和针刺后效应,一周针刺两到三次更好,而且对比以后真针刺复发的人要比假针刺少,当然科研的问题总是存在很多争论,设计缺陷,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是否规范,盲法盲到哪个程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说也可能因为刺激量不够,无论是从手法还是从频率讲。

第二个针刺手法等问题。

①揣穴。气穴,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找不准也很难有更好的疗效,举例说明,针刺一患者大杼穴时,按标准定位位置针刺无得气感觉,周围按压寻找反应点,针刺立刻得气,这就是揣穴的重要性。②刺激深浅的问题。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是从时间和气候等角度出发,热者疾之,寒者留之,宛陈则除之,表证浅刺,里证深刺等考虑,视病情不同而变化。

③辩证是否准确。病在哪条经?病在脏还是腑?到底该选哪些特定穴呢?例如肩周炎,病在经者,病人年轻,远端取穴往往辩证准确,一针而愈者也有,那有五十肩这个前缀的时候,往往需要从脏腑处入手考虑,而不是固守局部,固守手臂某经,这也引出下一个问题。

④患者气血是否充盈,能不能调动经气进行修复病所?不够的时候往往出现扎上缓解,取了针效果又成了老样子,是否考虑针所不及,灸之所宜。还是配合方药呢。有些扎很多针,做完之后病人很累,是否调动太多,还是取穴不精简,反而扰乱气血?

⑤疗法的选择上是否单一、灵活、合理。宛陈则除之,十二皮部,络脉运用是否得当?扭伤急性期局部刺络拔罐配合艾灸效果也很好。久病入络,局部会有明显的反应,也可循经揣按来寻找一些异常反应,如结节,脆络,凹陷等。再比如针具选择,到底该选哪一个,决定了你的疗法疗效,毫针不是一切。再比如疗法的选择,肩袖损伤?还是某肌肉,肌腱的问题,是用起止点肌痛点这些,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引起,核心还是在辩证,辩清楚病因,位置,疗法,穴位,才能保证疗效。

三医者个人修行问题。

①德之不存,艺于何有?满脑子都是怎么多收费,丢弃了大医精诚,效果自然不好。

②自身病恹恹,正气不足,如何看病?病人反而容易影响自己。举例国医大师贺普仁,自身就是八卦掌传人,一身功夫了得,针刺自然效果优于他人。近代金针大师黄石屏,两针治好袁世凯头风病,也得宜于他自己不停练武,强身健体,对气有了更好的认识,再比如西北针王郑魁山先生,练功,烧山火,透天凉用的出神入化,一针热一针凉,指哪打哪,非常厉害。

③信,你自己是否有信心,取决于知识储备,经验。能否使患者信服,让他的疑虑得到满意答复,相信你,病就好了一半。一次不行就两次嘛,都是凡人,要求别太高。信,还体现在自己的决心啊,至诚通神!

粗略说了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希望起到帮助,有愿意分享的还请多多分享,一起进步,共勉。

第二位网友:ddddd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就花点时间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1.首先是针的问题,不知道是现代哪位前辈将现代的针灸给带偏了,个人认为承淡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当然承淡安对于现代针灸居功至伟,没有他针灸可能就完蛋了,大家在这里就要讨论针灸存亡的问题了)。

承淡安独崇毫针,包括现在的针推专业的大学教材都把老师和学生往偏里带——九针只有毫针,而且只有毫针才能补泻——现在的刺法灸法学教材我看改名叫毫针刺法学才名副其实。

现行教材误人子弟,以讹传讹,严重跟《灵枢·九针十二原》背道而驰。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独毫针乎?

2.其次手法的问题。历代针灸大家的针法传到现在基本都喂狗了,就剩下西北针王郑魁山教过的本科学生、天津的郭义在那里偶尔大声疾呼几句,人微言轻也基本没有人搭理。

对于痛症,最简单有效的手法就两个捻转和提插——捻转要滞针,或称滞针法(中国针灸有好几篇文章说滞针法);提插要大幅度到你自己都觉得很残忍。

3.组方配穴问题。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绝对不是说用毫针扎一个穴位用一种手法就能效若风之吹云。

针灸临床如何才能有明乎若见苍天疗效呢?个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取多穴位,用多种手法,多种针具。

比如上周治过一个肩膀疼了1个多月的病人,压痛点在冈上窝,先针养老配合运动,再局部刺络拔罐,十几分钟搞定。当然也要三因制宜,刺络拔罐主要是因为病人是位壮汉,如果是位身材火辣的美女那肯定要怜香惜玉以按摩为主。

4.治疗后的康复问题。现代针灸临床一般除了腰突和肩周炎都不太重视康复的问题。颈肩腰腿痛以及各科疾病要想疗效持久,针后的康复都很重要,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挑几个适合病人的让病人练起来,绝对可以事半功倍。

当然不康复也可以,病人本来1-3次能好,那就变成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好利索,有利于创收。

PS:最后再补充一点吧,滞针法是师怀堂先提出来的,当然现在网上有人的将运动针法和滞针法结合起来创立滞动针法而沾沾自喜。

个人认为除了内难针推人必看的三本书是针灸大成,郑魁山医案或临床经验,高树中的一针疗法,当然个人最佩服的是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真正的针灸大家应该像杨氏那样在临床上针,灸,药,推拿等信手拈来,随手而愈。

第三位网友:橘井泉香

针灸效果好,最首要的不是用什么穴位,手法,针刺多深,频率快慢,角度,当然这是针灸的落脚点,但最首要的在于判断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以及如何判断补泄,其次才是考虑上面的几个方面。

就肩周炎来说,分析需要几个因素,营卫交会穴,经脉虚实

看肩膀疼不仅需要看肩周,有的时候还需要从其他经脉上来考虑

比如有的病人肩前疼痛问题可能不仅在肺经的问题,还有可能在脾经肝经上有问题

比如在肝经的最后一个穴位期门穴有压痛,表现在肝经于肺经的连接处出现阻滞可以针刺用雀啄术宣散期门处的气血同时催气中府穴(向外刺)辅助一针孔最穴

有的肩周炎涉及到阳跷脉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的关系比如交会穴肩隅穴臑腧穴的相关操作

有的肩周炎的病人在早期及时治疗后出现肩部夜晚怕冷,或者天冷肩部怕冷情况可能涉及到局部经脉的营卫问题。

第四位网友:百病生于懒

远端取穴效果不稳定,和刺激量,以及病情程度有关系。

整体言,效果上,点按针刺针刺后行针针刺后行针+运动。

原理上分析,你题干里提到的穴位,包括没提到的可用于止疼的穴位(我对耳穴没研究,不包括耳穴),解剖上是有共同点的:多位于沟沟坎坎的位置。既,骨头末端膨大位置下端,或两骨中间。

这些位置,多是肌肉起止点,以肌腱为主,同时血管神经丰富,针刺引起的肌肉非自主收缩,可以对神经及血管形成刺激,且无脏器。既满足大刺激量行针而无风险的要求,又满足同等刺激,针感比别处强烈的要求。

参考针刺麻醉,针刺会让肌体分泌止疼及消炎物质,用以缓解疼痛。我个人通过临床,感觉针刺除以上作用外,还涉及到对其它系统,如交感-副交感的刺激等有关系,科学上的原理,交给科研人员,总有一天会弄懂。

在这个前提下,人体承受范围内,刺激量越大,止痛效果越好。(要注意中病即止,小疼小刺激,大疼大刺激。如果小疼大刺激,会过量,引起新的疼痛。)

但有些疼痛,除外炎症刺激,伴随骨头、肌肉、韧带等卡压移位。移位不解决,单纯分泌止疼物质,治标不治本,会产生题干描述的针灸时不疼,不扎又疼。

因为疼引起的肌肉保护性收缩,导致关节活动不能。通过针刺后缓解疼痛,加根据移位情况予以指导做特定动作,在运动过程中,大多数移位会自行复位。这是治本的办法。

运动无法复位的,就需要整复手法,在此推荐老外钢丝德的《科学与艺术的脊椎矫正》。

当然,人体是复杂的,疾病是复杂的,以上也不能穷尽所有的疾病治疗。尚有另外:

如个别病人体质弱,不耐受大剂量刺激,针刺对他会形成新的创伤,诱发新炎症,导致炎症加重。这种比例很少,但需要注意。一般我会给开点小汤药,效果还行。

针刺止疼效果不说百分百,可以说接近百分百吧,这个牛还是敢吹的。

还有啥情况我没有提到,没想到的的,大家可以评论区补充

第五位网友:追风月影

您说的这些,基本属于「筋骨病」类,不太涉及内科因素,这就好聊了,是我的专业方向。

治病应求于本。

而这种筋骨病的特点是,多数情况下,病变的根本其实就在局部。不管是传统理论的经络不通不通则痛,还是现代理论的肌腱炎筋膜炎关节紊乱等,都是在局部。除非是一些顽固的反复发作的疼痛。

脚扭伤,根本肯定是局部的伤,和别处关系不大。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发炎并且筋膜黏连,病变也在局部。

膝关节的炎症,不管是髌下囊髌周的炎症还是交叉韧带半月板的损伤,问题也在局部。

落枕,本质上是急性的筋膜炎和/或关节紊乱,问题也在局部。

这些疾病都有特定的「特效穴」,比如腰、脚扭伤可取「养老」,落枕可取手上的「落枕穴」等等。

但是这种特效穴,是扎上就完了吗?不是的,应该是在针灸止痛以后活动受伤局部。

说白了,病变根本就在局部,而针刺那些特效穴,起到的是「止痛」的效果,并没有「治本」。

现代研究表明,就是提高了「痛阈」,临时的。

急性腰扭伤使用养老穴,正确的用法是针刺养老穴后,在楼道里溜达溜达,活动活动腰部,而不是静止不动,脚扭伤同样。我接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

这个本质上就是在止痛的情况下通过自行活动以纠正局部的小关节紊乱和肌纤维痉挛,用传统理论术语说,就是纠正「筋出槽骨错缝」,改善「局部气血瘀滞」等情况

它是筋出槽骨错缝引发的疼痛,你只给远端止痛,没有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当然是拔了针之后就接着疼,因为没有治本,只是止痛治标。

所以我临床上遇到急性腰扭伤的,如果疼的不厉害,可以不扎针,直接用推拿手法纠正关节紊乱,如果疼的厉害,就针刺养老等穴止痛的情况下,给他用推拿手法纠正关节紊乱,比楼道里溜达更有指向性。

但这也得分情况,如果是神经根发炎的那种局部腰痛,那你怎么折腾也去除不了发炎这个根本因素,这时候我基本不用远端穴,直接局部深刺,松解深层软组织,可以略微解除一下神经根的压迫,缓解神经根刺激症状,以减轻腰痛,传统术语就是「疏经活血」。对于多次治疗缓解不了的神经根刺激,该手术就得手术。

肩周炎也一样。

本质是局部的肌腱炎和/或软组织黏连,把这个根本因素去掉自然就不疼了。

取远端穴的目的是止痛,治不到本,在止痛的情况下通过推拿和/或针刺局部,把肿胀的肌腱松懈下来,把黏连的筋膜松解开来,才能去除疼痛根本因素。传统术语「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顺便说一句,如果肩关节软组织黏连了,这个自行缓解期一般在半年到两年之间,治疗可以加快一点,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很难出现治腰扭伤那种立竿见影完全不疼的效果。

膝关节也一样。

一般的膝关节痛我都很少取远端穴了,就膝三针(鹤顶、内外膝眼)+局部阿是穴,简单,粗暴,有效。

因为病变本身就在局部。

当然,有人会反驳,不对呀,课本不是说很多腰膝酸软是「肾虚」引起的吗,应该治肾虚呀。

首先,这是个太大的概念,我先不说你针刺能不能比较有效的应对「肾虚」,那你多想一步,肾虚又是什么引起的呢?往往还是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熬夜,比如劳累。

所以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才是根本,针刺治疗,就算你治了「肾虚」,也只是临时的,而且起效甚微的,你本身就得长期治疗才可能看到效果,可能还抵不住患者作死的反作用。

所以,不如去治疗这个疼痛本身,也就是局部,简单有效立竿见影,至于根本,还是要从生活起居去调理,纠正不良的生活起居习惯,进行健康的康复运动,这才是治本。

你看,跟西医治关节炎的方法是殊途同归的,没有矛盾。

那至于那种慢性的隐隐的疼痛,不管怎么治,本身就不是治一两次就能看到效果的,需要长期的综合的配合生活起居变化的治疗,才可以。

所以这题答到这应该比较完善了,拔针以后疼痛恢复原样?没治到本呗。

内科病不说,就「筋骨病」而言,在针灸推拿中加入现代解剖学原理,绝对比你单用传统理论效果要好,因为这样更容易治到根本,不信的可以去试试。

那对于内科病呢?看情况喽,很多时候现代医学连一个病的机制都还没搞清楚,我想用现代理论也没得用啊,只能先拿传统理论用着,有效就行。

比如前一阵有一个朋友找我治皮肤过敏,我先让她把能查的过敏源肝肾功激素啥的,有过敏源或者激素水平异常当然就好说了,找到根本了。可是她全查了,没有异常的,还能怎么办?调调气血阴阳喽,多少能看到点效果。

就这样吧(??ω??)??

第六位网友:通顺堂膏药铺

这些里面我用最多的是后溪治疗落枕,几例都没有出现拔针后症状又恢复原样的情况。我觉得需要做到的是深入研究手法、深度、方向和角度,扎不到位可能就会导致收效不满意。比如后溪透劳宫,外劳宫就是颈痛点。局部得气后催气出现气至病所的循经感传现象,这个很重要。不过后溪穴针刺确实很痛,有些人不耐受,我就曾经扎哭过一个小女孩。落枕穴、悬钟之类我也都试过,效果都不如后溪好。大概是由于所见太阳经—督脉病较多,少阳经病少的缘故。即使遇到辨在少阳的落枕,我也是更多局部取到肩井。

肩周炎远端取穴我经验不多,要明确诊断,辨证归经,在阳明经上,取丰隆、条口、足三里效可。在太阳、少阳上则不行,跨多经者需加透刺法,同样要追求得气和气至病所循经感传,一针而愈是完全可能的。另外,远端取穴一般都是运动针,嘱患者带针运动病变关节。像肩周炎这种可通过运动松解的病,在针刺镇痛麻醉作用下直接打开也就好了。

其他几例我都没有用过,但我常用耳穴治疗急性腰扭伤,这个偶尔会出现“拔针后症状又恢复原样”的情况,其内在机理并不明确,细细想来还是与耳穴选取不够精当有关,毫针精准刺到反应点上还是挺难的。当然,没治好也没什么。我们还可杂合以治,局部取穴、熏蒸药浴、物理康复等都上,总会收效的。针刺的疗效保持时长是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研究论文数量渐丰,意义颇深。

第七位网友:剑封

可以考虑病情本身较重,不能一次治疗彻底解决致病因素。

我跟诊见过几例刺络放血治疗腿疼的病例,很标准典型,腘窝处都有大大小小很明显的瘀络,一次放血立刻轻松。但是有的人回到家之后反而会变得更疼。第二天又来了,再次放血,就没有反复了。

这种反复发作的应该是第一次放血没彻底去除菀陈的淤血。但是第一次放血都是血变乃止的。

这个问题也经常困扰我,很多急性筋骨外伤病都是当时有效,后又复发,后来好了也不知道针灸有没有起到应该的作用。

第八位网友:风声气节

我也经历过很多次这种情况,所以我现在用针刺治疗,都习惯用局部取穴加远端取穴的针刺取穴方式。

按照我的理解,远端取穴的疗效是基于针刺刺激和人体气血结合起作用的。第一点,针刺刺激量是否合适,同样一个病,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应给予的刺激量是不同的,急性期期刺激量宜小,中后期刺激量宜大,若是在疾病的中后期,未能给予足够的刺激量,那针刺效果必然不能持续。第二点,患者正气是否充盛,是否专心一致地配合医者针刺操作,以及病变本质到底仅仅是炎症水肿还是有器质性损伤,这些也都不一样。

高树中教授在《一针疗法》里面提到了自己一针疗法起效的四个关键词:找准穴位,随咳进针,用对手法,活动患部。虽然这是对自己的一针疗法体系的总结,但也适用于所有远端取穴的针刺法

第九位网友:Leslie海洋

我见过很多楼主描述的案例,从我个人觉得,和远近道取穴意义不大,主要这些因素比较多:(当然这仅是我所遇到的,应该还有更多因素)

1、治病未调神,人类很多形体上的病其实最早源于心神、情志,就算不是心神的直接关系,那么调畅心神情志也会给使患者心门打开,经络更加通畅,增强自我修复能力,此为心之君火。犹如千年暗室,一灯既明。

2、病深或日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非单纯本经致病,乃多脏腑经络互为致病。

4、经络瘀滞太重。

5、整体气血不足,或肾精、肾气,阴阳不足等。

6、有不好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不能改变

7、工作环境,居住环境,车内室等,有持续的化工伤害,以及诸多负面环境因素等。

第十位网友:张海森

我是中诊专业的,按理说回答这个问题不够专业。我先谈一下我观察到的现象:

我在针灸馆见习时,曾经通过把脉的方式观察过诸多针灸、刺络过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下针当时,脉象便发生改变,相应的疾病脉象逐渐散去,但不会全散完,而是在脉象中心留下一个类似硬核一般的点。待取针时,病脉会围绕这个点会重新聚拢,但过程较慢,起码在十分钟以后,而且多数情况不会回到下针之前的形状。

我的理解是,穴位就像我们人体身上的一些开关,开关和病位之间还有信各种信号通路的连接,脉象就是监控这些信号的手段,相当于显示器。我们自己在扎针的时候相当于调控开关,然后是开关通过调控信号,发出相应的刺激,然后使人体机能启动。这个过程是间接的,所以有一些反复和回退是在所难免的。

第十一位网友:痛释

很高兴能在知乎上遇到同专业的讨论。

题主所提的问题的确是针灸临床中常有的事情。

谈谈本人这些年来的体会:

首先,

我们治疗前当然是要诊断分析,

这诊断啊,并不只是下个病名,下个证名,或只是看痛在哪就定在哪条经络上,

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故本人考虑有以下几种因素会导致题主所说的情况:

1、疾病实质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病人反映出来的是表象,实质上是有内在的因素的,如果只针对表象治疗,这样的疗效肯定持续很短;

比如说,一位阳明头痛的病人,常规针合谷穴,效果很快出来了,但一回去,又痛起来了,一问病人,说是胃脘进食后容易发生头痛,这时,加上一支曲池,或足三里,在治局部头痛的同时把胃降之气调动起来,头痛就解决了;

2、不可忽视的局部:上学时,老师都会教我们:治疗肩周炎,用丰隆透承山,有奇效!自己也曾经分析过这个针法:丰隆为阳明络,通太阴,同时透刺,一针通三阳,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以阳明透少阳及太阳,可增强三阳气血,而改变五十肩”气血亏虚的状况。。。。毕业后,每遇肩周炎,必用此经典操作,可惜,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结合了临床,发现肩周炎患者的患肩都是诸多不同程度的粘连,如果单纯的远端调动气血,可以将局部的严重的粘连松解开吗?遂加强局部松解,再配合远端气血调理,肩周炎效果即明显提高。

3、移动的穴位:曾经拜读过周楣声老先生的《灸绳》,周老先生提出:我们学习的课本上的穴位是正常健康人身上的穴位,很多时候,在病理状态下,人的穴位是会发生改变的(本人甚至曾怀疑热敏灸的思维是不是就是周老先生的这个思维,因为周老先生是在70年代写的这本书)。所以在我们选择远端穴位的时候应该要在正常的穴定穴的位置上认真揣穴,找准了真正的反应穴才针刺,这样效果才会得到保证。

4、气血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酒后、熬夜后、疲劳后、剧烈运动后等等状况是不建议针灸的,因为针灸实质就是通过调动气血来治病的,如果病人气血亏虚,或气血逆乱,这样的状态治疗,效果肯定是不好的。这种情况,我们要等患者气血补上来,或气血平稳了方可针刺。

5、经与经之间的关联:另外,针灸的治疗是建立在经络理论上,而远端针刺的选穴可以参考同名经,相表里经,相生相克经,还有奇经八脉相关等原则,这要在分析病因病机的时候仔细斟酌,如果能把握好最关键的那一环,效果也就出来了。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给出更多好的经验分享!

第十二位网友:凪丶凨

不请自来...

看了一下你提的问题,也看了问题描述,也看了一部分高赞的回答。接下来我也有点问题,你做针刺和艾灸的时候,号脉吗?而且你看哦,你发的都是伤科疾病,那么你除了针刺以外,会对病人进行其他处置吗?比如刺血,理筋,正骨?会推荐病人使用汤药或者成药,或者其他有效的药物吗?

是这样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如果是面诊患者的话,不论病人是内外妇儿的疾病,还是骨伤科的疾病,都是要望闻问切和体格检查配合的。就比如这些骨伤筋伤的疾病,你看,你是选了远端局部止痛的穴位,但是嘞,你有没有进行更加详细的诊断,比如病人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生病原因,病人体内气血状态,脏腑精气是否充足?看到你选穴的时候有用到董氏奇穴,那你应该了解过董氏奇穴的倒马针法,那你落枕的时候,选了正筋,但是却不选灵骨大白呢?灵骨大白两兄弟是不是被你揣在口袋里,不舍得掏出来,怕它逃跑了?还有还有,病人疼痛的时候,你有没有检查一下,病人除了局部,有没有其他地方的经络是不通的?局部是否有关节错位?(比如脱位,半脱位),肌肉变形,肌肉扭转,韧带扭转变形这些?你不可以只针对疼痛去处置呀,大兄弟~

远端取穴方法当然是可以用的,而且效果也不错,至于说具体为啥子会有拔针以后,症状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呢?就是说明,除了病人告诉你的症状,和一眼就能看到的症状,你还要问问清楚,看一下病人是否在主诉,既往史等方面对你有所隐瞒。举个栗子,就比如那个落枕,从骨伤科来看,那就是由于睡觉姿势不正确,再加上受风着凉之类的外邪侵袭,导致一觉睡醒脖子痛,不敢活动。辣么问题来了,除了病人现在的情况,你要不要看看病人是否有颈椎病?病人的落枕是因为晚上睡觉没关窗户,脖子受寒引起的?还是说病人有颈椎病史,但是病人自己不清楚?还是说病人平时枕头的高低和病人的睡觉姿势不匹配?除此以外嘞,你是不是还要看看病人颈椎的情况肿么样,有不有生理曲度的变化,有不有颈椎侧弯?甚至你还要查一下颈七胸一的椎体偏移,胸椎的小关节紊乱和侧弯。然后你再研究一下,病人的肝肾如何,脉弦脉弱,肝有问题的话,是肝血虚还是肝气虚?肝在体合筋,肝不好的话,筋对骨骼的约束就会差,肾在体合骨,那肾不足的话,骨质就不太好,容易发生塌陷。胆经膀胱经有没有经络不通?如果不通的话,是啥玩意儿引起的呢?是病人素体阳虚寒盛,导致的气血阻滞,还是病人体内痰湿过重,阻滞经脉,还是病人劳累过度,或受过外伤导致瘀阻经络?这...你一看,这个病人的落枕,来龙去脉你都知道了,那就可以对症下针了,对不?病人要是本来颈椎就不好,那你就看看要合并颈椎病,或者是颈肩综合征来处理,还要看一下颈椎情况,然后决定是否进行正骨复位。那病人要是偶尔一次的落枕,是睡觉姿势导致的,那你给病人治疗了以后,还要嘱咐人家回去根据睡姿换枕头,比如病人要是仰卧位睡觉,那就告诉病人换一个一拳高的枕头,睡觉的时候枕在颈椎处,要是病人平时侧卧位睡呢,就要把枕头换成和肩膀一样高的枕头,要不然你给病人哪怕是治好了,过一段时间还是会复发。还有如果这个落枕是受风着凉,经络不通,筋骨不利引起的呢?那你是不是要选用一些疏风散寒,舒筋活络,补气补血的穴位来调整脏腑功能以缓解症状呀?有了明确的诊断了,那你的治疗就有明确的指向性,治疗的方向明确了,那你再选穴的时候,就比较明朗,而且你可以根据你的诊断,你选用的穴位,去判断你的治疗效果,扎针一次会发生什么变化,扎针几次变化会有多大,你单纯依靠针刺,这个病可以好转多少,在你的疗程中,病人如果出现了治疗效果反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下来,治疗一个疾病,你就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个治疗方案,从诊断到治疗,到预后,到康复,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把这个病人的病情给分析清楚。这样长期下来,你就会对很多问题更加得心应手了。

对了,这里还有一个要说的,就是你问题中的远端取穴。就是远端取穴效果虽然好,但是你不可以局限自己的思路。还有就是,你如果学习多个流派的针灸技法,要混合使用的话,如果没有精力记下来那么多,你也要先把一个技法的核心理论给研究透彻再用。好比说你学董氏奇穴,董氏奇穴虽然特色是奇穴,但是它的核心理论在于它的倒马针法和刺血疗法,又比如你学贺氏针法。那你就要看贺氏的三通疗法是如何运用的,又或者是你学靳氏截针,它的透刺和截刺是精华,又或者是金针王乐亭,它的针法核心在老十针上加减变化。那你要想自己的疗效好,除了学习更多的知识,还要理解针刺,艾灸,在刺激穴位的时候,对于身体内外变化产生作用的机理。凭啥课本上是这么讲的,然后各家的技法对于同一个病,尽管所用穴位不一样,但是也有效,它凭啥就有效了呢?这个纠正起来,其实也很容易,就是比如你遇见了一个病人,你发现了你拔针以后效果不理想,但是你会董氏奇穴,还会别的针法,那么,你下次就完全不用十四经穴来针刺,就单纯只用一个针法去治,治疗结束之后你看和如果你只用十四经穴做对比,疾病有啥子变化?然后你去翻书,翻内经,甲乙经,针灸大成,如果看起来嫌麻烦,你也可以搞一本杨甲三编写的针灸学看看,从临床中找问题,从经典中找方法,然后你再纠正你的治疗思路。等你的学习有一点点眉目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现在的远端取穴拔针以后,症状恢复原状的情况了。

哎...啰里啰嗦写了这么长,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看完觉得有所收获的话,就算没有浪费你我的时间啦~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以上内容虽不能对该问题有个一百分的答复,但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方向,不定因素也不全是以上提到的,还有很多很多。远端取穴效果好于局部阿是取穴的也是多不胜数,所以答案也绝不是以上内容。我们所知道的真的很有限,需要探索的还有很多很多。

年6月10日晚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ozhoubridge.net/zgjydff/8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